媒体报道

“钢铁驼队”续写古丝路新传奇
来源:浙江日报 2023-10-23

十年,3600多个日夜,150多个国家、30多个国际组织参与其中,见证共建“一带一路”倡议从一颗梦想的种子,成长为促进全球合作的繁茂大树。


十年,一列列“义新欧”中欧班列翻越山河,驰骋于欧亚大陆。截至目前,已开通运行19条国际铁路直达线路,累计往返运行超6300列(义乌平台),发运量超52万标箱。

十年,义乌对共建“一带一路”国家进出口贸易额达1.7万亿元;2023年1—8月,这一数字达2315.6亿元,同比增长26.6%。

十年,栉风沐雨;十年,风光正好。

义乌,一座神奇的城市。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、创新发展实践者,义乌全面参与共建“一带一路”倡议,开辟内外发展新空间、搭建发展新平台、培育发展新动能,与共建国家筑就经济共荣、贸易互补、民心相通的机遇之路、繁荣之路。

19条线路

跨越山河,驰骋欧亚大陆

2013年秋,共建“一带一路”倡议正式提出。也正是在这一年,首趟直达中亚五国的国际货运班列从义乌启程,这便是“义新欧”中欧班列的前期探索。2014年11月18日,首趟“义新欧”中欧班列(义乌-马德里)发车,直奔1.3万公里外的西班牙首都马德里。

路,是改变,是希望。

十年间,在共建“一带一路”国家的共同努力下,“义新欧”中欧班列先后开通了西班牙、俄罗斯、土耳其等19条运行线路,实现中欧班列北向(俄罗斯)、中线(欧盟)、南向(跨里海)以及东南亚方向的欧亚大陆全覆盖,辐射50多个国家和地区,到达境外站点101个,建成杜伊斯堡、马德里、马拉舍维奇等多个境外分拨中心,出入境口岸包括阿拉山口、霍尔果斯、满洲里、二连浩特口岸,以及东南亚方向的广西凭祥、云南磨憨等。

云帆高张,昼夜星驰。不久前,承载110标箱出口货物的X8020次“义新欧”中欧班列从义乌西站鸣笛启程,奔赴西班牙马德里。这是今年开行的全国第10000列中欧班列,满载小商品、汽车配件、电动自行车、光伏配件、五金家电等“中国制造”,货值3900多万元人民币。

铁路站台上,看着装有“义新欧”标识集装箱的班列缓缓驶离,义新欧贸易服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冯旭斌思绪万千。数年前,他就希望用铁路运输的方式将义乌商品运往欧洲。为了这趟班列的开通,他跑了很多部门,去了很多国家,变成了“空中飞人”,最终这一愿望在共建“一带一路”倡议的推动下顺利实现。

俗话说:火车跑得快,全靠车头带。这次跑X8020次“义新欧”中欧班列第一棒的是杭州机辆段驻义乌西站调机司机长黄伟,2014年11月18日,“义新欧”中欧班列(义乌至马德里)首发,他就是第一棒和最后一棒。一趟“义新欧”中欧班列从走出国门到安全抵达,沿途需60多名火车司机接力开行。黄伟说:“很高兴,‘一带一路’十年来,我们的接力保证了每趟‘义新欧’中欧班列的准时准点!”

“每周,我们通过中国(浙江)国际贸易单一窗口,向海关申报出口至德国、西班牙等国家的货物有400票,全程可实现申报无纸化、通关便利化、数据可视化,作业时间也从2天缩减到10分钟,货物基本上以日用百货、机械设备、五金工具等商品为主。”义乌市亚捷报关代理有限公司业务主管叶晓东说。

共建“一带一路”倡议提出十年来,“义新欧”中欧班列凭着快速、便捷、经济、安全等优势,吸引了越来越多省内外企业运输货物,不仅为沿线群众带去了所需的小商品,还把当地的钾肥、棉纱、铝锭、铜等货物带到国内,为“中国制造”注入强劲动力。

210万种商品

品牌出海,打响中国制造

这一票是出口到德国的新能源汽车,这一票是出口到白俄罗斯的汽车配件,这一票是到哈萨克斯坦的太阳能光伏板……在义乌铁路口岸海关查验区,义乌海关监管二科科长周华伟随手翻看一张张报关单,运输商品种类的快速变化,就是“中国制造”深度参与共建“一带一路”的缩影。

这些年,通过“义新欧”中欧班列,为全球各地带去义乌市场的210万种商品,带回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万种商品,班列开行数达日均4列。

据周华伟介绍,从2014年至2023年8月,通过“义新欧”中欧班列出口的货物报关单看,排在前5的商品分别为机电产品,纺织纱线、织物及其制品,服装及衣着附件,高新技术产品和塑料制品,进出口货值分别为661.8亿元、211.9亿元、106.4亿元、100.9亿元、51.5亿元。货源地也逐渐从义乌拓展到上海、安徽、江苏等15省市,并根据市场需求,开行了吉利号、京东号、侨商号、环球义达号等企业定制化精品班列,助力中国品牌出海。

在义乌国际商贸城二区伞具经营区,如果你向前来采购雨伞的外商打听哪家的雨伞名气大,对方一般都会回答:“Oh,Janey!”外商口中的Janey,就是浙江星宝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吉英。

“世界那么大,能来我店里都是缘分。”张吉英笑着说,十年来,共建“一带一路”国家越来越多,她在门店里收藏了十多把特殊的宝塔伞,每一把伞面上都有来自不同共建国家客商留下的签名。“这伞就是我们义乌‘买全球卖全球’的象征。”她说。

前不久,义乌正式向全球发布“义乌中国小商品城”品牌出海计划。当地以中国驰名商标“义乌中国小商品城”这个最大的城市品牌为载体,以海外分市场、海外仓、海外展厅、海外站和海外展五大模式,全面打造布局全球、国际知名的“义乌中国小商品城”品牌体系。

今年,张吉英也有了新规划,响应义乌推出的“品牌出海”计划,积极走出去、拓市场、稳订单。“今年要去俄罗斯、阿联酋等‘一带一路’共建国家,通过境外参展和客户面谈,同时也能了解客户需求和国际市场动向,有针对性地设计研发产品,提高核心竞争力。”她说。

1.5万名外商

海纳百川,成果惠及世界

随着共建“一带一路”不断推进,义乌在册外资经营主体超9000户,吸引了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.5万名外商常驻。他们为经商致富的梦想而来,因包容开放的氛围而留,续写着文明交融的佳话,成为国与国之间经贸、文化交流的使者。

共建“一带一路”倡议源于中国,机会和成果属于世界。

在义乌做了22年生意的尼泊尔客商毕需努深有感触,2017年,尼泊尔加入共建“一带一路”大家庭,尼泊尔从中国进口的商品主要有日用百货、五金工具、新能源产品等,其中很多商品来自义乌市场。现在,中国是尼泊尔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国,对华贸易额占尼泊尔对外贸易总额的比例超过14%。

一直以来,毕需努都以擦亮义乌这张贸易“金名片”为己任,不断向尼泊尔的朋友推介义乌。在他的牵线搭桥下,尼泊尔设立在义乌的贸易公司几年间增加了40余家。他还在家乡推广“义乌经验”,投资建设编织袋加工厂。在毕需努的推动下,袜厂、鞋厂、被褥厂等在他的家乡遍地开花,带动了当地产业的发展,和平合作、开放包容、互学互鉴、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从历史走进了现实。

如今,每年往来义乌的尼泊尔商人超6000人次。日益繁荣的商贸,让他们计划开一趟班列到尼泊尔,“届时,义乌小商品能通过铁路运到尼泊尔去,尼泊尔的药材也能通过铁路来到中国。”毕需努说,正是有了共建“一带一路”这个伟大倡议,他的梦想一定会实现。

每天傍晚5时,紧邻国际商贸城的稠州北路,四层楼高的“贝迪”餐厅窗明几净,熙攘人群中,不时传来汉语、英语、阿拉伯语,混合着诱人的异域美食香气,让人恍惚身处国外。“‘贝迪’在阿拉伯语中的意思是‘我家’,就像请客人到我家里吃饭,希望大家来餐厅有回家的感觉。”老板穆罕奈德在驻义外商中是个知名人物。2002年来到义乌的他,扎根中国20多年,实现了自己的人生梦想。他的故事,也生动阐述了中阿友好关系。

“共建‘一带一路’十年来,义乌外商多了,我的餐厅变大了,面积有1000多平方米,可以同时容纳400人就餐。就餐高峰期,中国消费者的用餐桌数占到70%。”每天闲暇时,穆罕奈德习惯站在餐厅的落地窗前,望着稠州北路上川流不息的车辆和行人,感受这座城市的活力和气息。

从第1列到第1000列、3000列、5000列、6000列,纵横丝路9年间,“义新欧”中欧班列承载着各国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,带来的是友谊、是合作、是商机,更是值得期待的明天。未来,古老的欧亚大陆上,“钢铁驼队”将续写古丝路的新传奇。



最新新闻